“食药同源”的理念自古有之,从古老的《黄帝内经》中“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,五畜为益,五菜为充”,到如今人们对健康饮食的不懈追求,食药同源贯穿始终,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。但很多人只知“食养”之利,不知“误用”之害。我们该如何安全运用食药同源的智慧?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是食药同源的正确打开方式吧!
一、食药同源,不仅仅是食物那么简单
“食药同源”指,许多食物即药物,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,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“四性”、“五味”理论运用到食物中,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“四性”、“五味”。“食药同源”是说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。《淮南子·修务训》称:“神农尝百草之滋味,水泉之甘苦,令民知所避就。当此之时,一日而遇七十毒。”可见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,无毒者可就,有毒者 当避。国家卫健委公布的100多种药食同源物质(如山药、枸杞、生姜、百合等),既是日常食物,也是传统中药材。
它们与普通食物的最大区别在于:具有明显的偏性(寒、热、温、凉)和归经(对人体特定经络脏腑有特殊作用)。正是这种偏性,赋予了它们调理身体的功能,但也带来了使用上的禁忌。
一、网红食药同源食材的“舒适区”与“雷区”
1、枸杞:养肝明目
√适宜人群:用眼过度者、肝肾阴虚者(表现为头晕目眩、腰膝酸软)
!食用禁忌:
感冒发烧、身体有炎症时不宜服用,易加重病情
脾胃虚弱、经常腹泻的人慎用,可能导致滑肠
血糖高者需控制量
安全用量:每天3-5粒,能起到食补的作用;作为药用,与其他药材配伍使用,一般用量在6-12克。
2、生姜:驱寒暖胃
√适宜人群:胃寒者、风寒感冒初期
!食用禁忌:
阴虚火旺(手足心热、口干眼干)、痔疮出血者忌食
晚上不宜大量食用
安全用法:风寒感冒时,红糖姜茶饮1-2天,不宜长期连续饮用
3、山药:健脾佳品
√适宜人群:脾胃虚弱、消化不良者
!食用禁忌:
便秘、腹胀者少食;
糖尿病患者需减少主食量(山药碳水化合物含量高)。
4、薏米:祛湿利器
√适宜人群:脾虚湿盛者、肺痈、肠痈者
!食用禁忌
怕冷、手脚冰凉、虚寒腹泻者慎用;
薏仁对子宫平滑肌有兴奋作用,可能诱发宫缩,孕妇须禁食;
津液不足者慎用
安全用法:炒制后的薏米寒性大减,健脾止泻作用更强,更适合脾胃虚寒的人食用
5、菊花:清火明目
√适宜人群:风热感冒者、肝火上扬者、疮痈肿毒患者
!食用禁忌
经常胃痛、大便稀溏、一吃凉就难受的脾胃虚寒者忌服;
怕冷、手脚冰凉等阳虚体质者慎服。
安全用法:
滁菊花:偏于平肝阳,适用于头晕目眩
杭白菊/胎菊:清肝明目,适用于用眼过度
野菊花:清热解毒最强,但性最寒,不宜日常养生
6、红枣:补血圣品
√适宜人群:脾虚食少、乏力便溏者、血虚面色萎黄、失眠多梦者
!食用禁忌
脘腹胀满、舌苔黄腻等湿热内盛者忌食;
红枣含糖量高,糖尿病患者慎食;
枣皮容易滞塞气道,咳嗽有痰时慎食。
安全用法:每日3-5颗为宜
掰开或去核煮水,打破枣皮结构,更利于有效成分溶出
7、山楂:消食化积
√适宜人群:积食者、血瘀型痛经、产后瘀阻腹痛者、血脂偏高者
!食用禁忌:
反酸、烧心、有胃溃疡、十二指肠溃疡等胃酸过多者;
山楂有活血化瘀作用,孕妇不宜多吃;
山楂酸度较强,不宜空腹食用。
安全用法:焦山楂消食导滞的作用更强
二、避开五个“雷”,享受食疗更安全
×雷点一:天天吃、大量吃
正解:食药同源物质有偏性,长期过量服用会破坏身体平衡,适宜遵循“中病即止,食养常宜”原则。
×雷点二:不分体质,盲目跟风
正解:先辩体,再食疗。
×雷点三:忽视食材配伍禁忌
正解:食材要注意不能乱搭配
例如:萝卜不宜与人参类同食,会降低补气效果
蜂蜜不宜与葱同食,可能引起不适
×雷点四:用食疗替代药物治疗
正解:食疗适用于养生保健和轻微不适,严重疾病必须就医,切勿耽误治疗
×雷点五:轻视食材质量安全
正解:选择无硫熏、无霉变、无农残的优质食材,警惕颜色过于鲜艳的食材(如雪白的银耳、鲜红的枸杞)
温馨提示:安全食疗,请注意观察身体反应,及时调整
收好食药同源养生指南,拥抱健康美好生活!
撰文:苏思群